平凉市华亭博物馆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如释慈悟
友善 ◎ 公益 ◎ 笃学 ◎ 传承

 

儒佛的现代意义

 

2022-03-04 17:59:42 来源:甘肃华亭 作者:张翼 【 】 阅读:14362

 

在西方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和资讯生活的同时,相伴而产生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生化危机、核辐射、道德滑坡等问题接踵而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生存危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症结就在于人类日益膨胀的物欲和自我中心主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如何在地球上与自然和其它动植物和谐相处,如何化解目前的危机,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享誉世界的英国大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1972年在《展望21世纪》中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他还动情地说“如果有来生,我将在中国”。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古老的宗教典籍《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为什么西方一些前卫社会学家和科学家会把挽救人类命运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儒家和大乘佛法上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儒佛二者都坚持天人合一,依正不二的宇宙一元论世界观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清代名儒戴震也说“人之才,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他们都认为,天地与我齐一,万物与我同源。佛家的经中之王《华严经》更是说得明白:“应观法界(法界是宇宙或者世界之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间和空间。小乘佛教认为,法界有二,一是“无情”法界,又叫“器物”法界,如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矿物植物;二是“有情”法界,如人类和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大乘佛法认为,有情无情,同圆种智,法界一如,平等平等。为便于理解,先介绍小乘佛教的观点。小乘佛教认为,宇宙空间有十个法界,它们从低到高分别是:十恶不赦的众生生地狱法界;悭贪吝啬的众生生饿鬼法界;愚痴蒙昧的众生生畜生法界;持五戒的众生生人法界;嗔恨善斗的众生生阿修罗法界;修十善业道的众生生天法界;修四圣谛的众生生声闻法界;修十二因缘的众生生缘觉法界;修六度万行的众生生菩萨法界;修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众生生佛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万物之源,十法界不离一心,一念的当下就具足十法界)”。《维摩诘经》说“心净则国土净”,善念所向,即得善缘,恶念所驱,必得恶果。佛法昭示我们,十法界依(指依报,就是我们所处的外在环境)正(指正报,就是我们的身心业力)庄严,唯心所现,依正不二,心性与外界同构对应,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们的心性德业成正比例相关。要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净化我们的心灵,检讨我们长期奉行的人类中心主义、享乐消费主义等错误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度开发、适度消费,共存共荣的天人合一,依正不二的同体同源同思想。

二是儒佛二者都强调以和为贵,慈悲宽容的处世态度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为贵”,句出《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类似的古训很多,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等。儒家的“太和”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是通过道德学养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 《华严经、六合敬章》要求僧团之间和僧团内部,要恪守”六和敬“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及戒和同修。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要相敬相和,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倡导不争和慈俭让,尤为反对战争。 “和”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是理论理性的体现。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人类自古至今,因国界、宗教、种族、主权、经济利益的歧异,思想、语言的差别,乃至因家庭、财产、感情等诸多问题,所引起的冲突不胜枚举,以至常常上演“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剧。和为贵的观念,对匡正今日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弊病,不无裨益。

三是儒佛二者都倡导修心养性,身心和谐,用内外一如,来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孟子,滕文公上》指出“人之有道也(道德修养,高尚的精神情怀),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教养或修养),则近于禽兽”。《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体意思是:“道,是不可分离的,而分离开来的东西,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要谨慎自己的思想和的言行。《文昌帝君阴骘文》“见先哲于羹墙(尧去世后,舜仰慕和思念尧的德行,吃饭时会在饭汤中看见尧的形容,独坐时会在墙壁上看见尧的身影),慎独知于衾影(君子独寝不愧于被褥,独行不愧于身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慎独是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是在自觉的状态下,体会人生本真的乐趣,是自觉的身心合一,是一种心灵的清明坦然。

佛家对心性修炼的理论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法相唯识宗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将人的心意识分为八大类(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一百小门,也可以说,整个佛法都是在谈讨心性的,大家熟悉的《心经》就是五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要求修行人不仅不能说、不能做不合法理的事,即使起了不好的意念,也是犯戒的。禅修时要守住一念,代替万念,直至彻悟明心见性。在日常行持中无论行住坐卧、穿衣吃饭,有人还是独处,都要正念分明参禅念佛,心行合一。《五元灯会》载,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心佛一如,即心即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现代社会人们各种欲念炙盛,爱别离(自己相爱的人不能生活在一起)、怨憎会(自己讨厌的人偏要天天会面)、求不得(自己想要的偏得不到)等像毒蛇一样时时嗜啮着人们的心灵,士、农、工、商各个阶层都生活在一种无名的浮躁和恐惧中,各种丑恶现象呈井喷式爆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的身心矛盾到了白热化程度,我们不得不反省我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我们还要执迷下去吗?

  责任编辑:htbwg07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时尚的佛法